Archive

修澤蘭(1925-2016) 修建築師為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自1956年起開業,成立澤羣建築師事務所,在台灣戰後經濟不佳、公私建築環境資源不足的情形下,修建築師完成了幾項具時代指標意義的公共建築工程,社會知名度逐漸增高。相較於同期其他建築師,修澤蘭扮演了多元社會角色,從大學畢業剛來台灣,即任職於鐵路局工程師,參與多座台灣鐵道相關建築;另也因身為虔誠基督教徒,在忙碌的工作中參與多項教會工作及受邀宗教建築的建築設計。在此同時,因時代更迭教育的普遍,校園建築成為首重之建設,於是修建築師也陸續開啟了一連串大量的教師會館、活動中心與學校建築的規劃設計之旅;成為台灣當時學校建築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有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稱。 自1956年澤群建築師事務所開業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其集中於1956年至1975年,約20年間,修建築師大量的校園建築規劃設計,遍布了台灣城市及鄉鎮,從托兒所、小學、中學、大學,在在孕育了許多莘莘學子。修澤蘭對建築的想像,充滿實驗性與個人風格,其作品大膽不失風趣,同時也關注使用者的需求,並挹注其思想於作品之中。   關於行動學校 隨著修澤蘭的移動木箱,開啟一段尋找台灣60-80年代的奇幻學校建築之旅。隨著打開這個不平凡的行李箱,伴著我們的夢想,一邊走讀這段台灣學校建築的歷史,邊走邊看,再透過收集與交流的方式,把這些記憶再次收回箱中,隨著行動學校的互動展間,共同成長 移動展間其概念主要來自於多層次的行李箱,大小約為100x100x180cm的立體方盒,放置於直徑200cm的圓形地毯上;展開後為一人字形的開放展間,將空間均分為三種不同情境的觀看與使用場域,讓觀者能隨意瀏覽與操作的體驗空間。 這個行動展間,從修澤蘭的生平與作品特色出發,主要分為3個部分,各自陳列於每個ㄑ字型的空間內。第一個部分「修澤蘭的行動學校」,羅列修澤蘭建築師的基本介紹與作品年表。第二個部分「修澤蘭的作品」,透過畫報方式,把修建築師從1954-1984年間的學校建築作品重新編排,以圖文方式呈現;另外整理了幾種修澤蘭建築中常用的色彩,做成色票,讓大家觀賞。第三個部分「修澤蘭的書桌」,這裡所呈現的並非修建築師真實的書桌樣貌,而是透過幾種工作的物件以及生活物品的擺設,呈現一位建築師的工作與生活的日常樣貌。 特別感謝修澤蘭建築師家人協助。   [vc_row][vc_column width='1/3']贊助單位 程欲明張非武學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巡迴校園 景美女中 中山女中 臺中女中 虎尾高中 嘉義女中 北一女中 [/vc_column] [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方思文.林旦華.鄭真慧 [/vc_column] [/vc_row] ...

「西門紅樓 」為一座紅磚造八角形兩層樓洋式建築,是臺灣日據初期第 為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也是今年台灣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三級古蹟市場建築物。身為西門町著名文化地標,建築具歷史意義;其在祝融後重生,積極地與文藝、商業活動結合,加上西門為年輕人次文化重鎮,此處蘊育出別於台北其他區域的文化,本次設計盼將再生後的八角樓定位為一個訊息、文化、商業交換的資訊大廳。   西門紅樓隨著時代的更迭,從日據時代的新起街市場,到民國時的紅樓劇場、電影院,蕭條後再度重生為多元展演空間,跨越了四種截然不同的時期。由今日回望,每一段時期的吉光片羽,皆是百年流光歲月的一點。藉由「點」做為設計的主要元素之一,因為這些不同時期的每個「點」,造就今日的西門紅樓,透過每一個「點」來凝視回望紅樓過去的每個轉瞬之間。並將此概念延伸至展覽主題,讓八角堂的整體空間與展覽能夠呈現一致的氛圍。 參與人員 施宏橋.鄭真慧.傅芃諺 ...

國立歷史博物館 『玉想.享』-常玉文創展 本展策劃與設計的核心構想為:「藏玉於家」——引人接觸常玉文創商品,體會這些富含常玉精神之產品,進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意趣。 本展規劃動、靜兩區。由常玉的植物繪畫構成的入口綠意迎接觀眾,再進入較為靜態的情境體驗區,於當代家居的情境中近距離和這些商品互動。「享玉」,意味著透過物品,再次親炙常玉筆下的靈動,並將一片寶玉收藏於家。順著情境動線,從工作區、客廳、到餐桌,循徑而走,進入邀請人們動手試穿織品的區域。以常玉筆下豐腴的女子為本區主題,可與親友在鏡前一邊穿戴,一邊藉由鐵管雕塑,體會常玉充滿情意的獨特線條;一旁,又可與常玉生動鮮活的動物們,沈浸在天寬地闊的地景畫作中。 無論動靜區域,藉由遊走在盈滿「玉想」的展示空間裡,我們得以與這位華人現代繪畫大家,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vc_row] [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施承毅、謝昀軒、王韻瑄、森田達子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vc_row] ...

『 遊 於 玉』-常玉文創櫥窗展 『遊 於 玉』一共包含五個櫥窗,分別是南海玉宇(大)、玉女(小)、常玉植物園(小)、常玉動物匯(小)、夜奔旅行.隨玉而安(小)等五個以常玉著名繪畫內涵為主題的櫥窗。 大櫥窗--「南海玉宇」是以史博為中心,與上述常玉兩個展覽為側翼。位於南海學園的史博,背倚荷花池,與其仿中式宮殿建築外形相映成趣。此外,內部館藏之豐富,橫貫古今,加上常玉四十餘幅的館藏,史博豐富的美的層次令人目不暇給。南海玉宇之名,就是要人們來探索史博的多元之美善。 四個小型的櫥窗,分別以常玉畫作中最引人注目的內容分類而得:首先,「玉女」,試著將常玉筆下的溫潤柔美、姿態曼妙的女子之風情,輔以常玉繪人體之顏色,清爽地呈現其畫作,並展出那些深受啟發而生的文創商品。其次,「常玉植物園」,以其植物靜物畫之生動、配色之對比與出奇為核心,將櫥窗轉化成常玉植物之園地;相似地,「常玉動物匯」,以常玉筆下形態可人的動物為主角,它們通常在寬闊的地景畫中營造出曠遠的感受,這次,大膽地將其放大,但又不失其畫風,讓人們更親近這些鮮活的生靈。最後,「夜奔旅行.隨玉而安」以常玉擅長營造寧靜、靜謐的地景畫為底,行走的常玉動物象徵風塵僕僕的旅人們,期望藉著一窗常玉畫作與商品之神韻,使每個旅人感到心安。 配合機場人來人往、匆匆一瞥的旅客特性,這些櫥窗藉由平面與展示的手法,營造盈滿「常玉畫風」的櫥窗空間,希望提供清楚、令人印象深刻的剪影,讓外地遊客與返鄉遊子能直接地與這位華人現代繪畫大家,享受片刻的親近。 [vc_row][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施承毅、森田達子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vc_row] ...

以「生活的歷史」為脈絡,透過遊客參與及重新「體驗」具有的文化記號及差異性的特質,建構不同的族群,以參訪歷史性建築的知性及感性之旅,回應「如何過生活」的生活風格,成為轉換後的社群所在場所。...

家——是城市的縮影 城市——是你我塑造可共享的未來 正逢臺北建城一百三十年,臺北千人的家這個展覽暫不歌頌清代建城時的城門遺跡,也不回顧日治時期如何大幅度改正了城市格局,使臺北成了棋盤式的街道樣貌,亦不討論國民政府來台如何為臺北街道命名,而將焦點放在那眾多構成臺北、可愛可敬的市民們的家。 這個展非關滿足人們的偷窺慾,而是藉著網路時代的公民上傳,將自己的家的樣貌分享給大家。環境心理學家說:家屋是自我的一面鏡子。於是,家的樣貌隱含著主人的樣貌。看著家的照片,就是看著沒有照到主人的主人肖像。仔細瞧瞧,家的主人如何營造家,溫暖的還是充滿性格的?主人用了哪些傢俱、擺設與物件?有多少親愛的家人一起住在家裡?影像透露了:家是人最親密的窩,這些主人們勇敢地與大夥溝通他們對家的私密想法,邀請觀眾靠近一點,交流這人類共有的經驗。 這個展覽透過將眼光放在住在臺北的人家,點點滴滴述說著多元差異,卻又集體共有的居住經驗,在這個冬日和大眾分享,提醒了那段一起住在盆地,又奮力迎向世界的生活與生命。 [vc_row][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楊濱維、陳冠蓉、王韻瑄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相關連結 1000個台北人家[/vc_column] [vc_column width='1/3'] [/vc_column] [/vc_row] ...

「南萬華」地方名稱從原住民時代的雷裡社部落、清代的加蚋仔庄傳統聚落、日本時代的馬場町、練兵場,一直演進到戰後至今的雙園區與古亭區、南機場、高爾夫球場、青年公園、南萬華。...

艋舺大道鐵道沿線透過URS的經驗、平台的整合、區位特性、所談論的社會建構等,可提供香港城市再生的空間想像,為其雙年展主題提供交流的視野與對話的場域,也希望經由對過去及現在的對比研究,連結開創城市”未來”的可能性。...

大稻埕,由曬穀與耕作豐收的米產業為其地名的起源,後歷經世代與多種產業如:茶、南北貨、布批發的變遷等等,特殊的商業模式帶動了店屋格局,然而同質化的南北貨商行,逐漸沒落永樂市場與衰落的歷史街區則形成了今日的面貌。 每到過年前,迪化街的年貨大街總是熱鬧的,充刺著吵雜叫賣聲,正妹工讀生,琳瑯滿目的促銷商品和壅塞的景象,許多人即使遺忘了平日的迪化街,“年貨大街”卻可以構成普羅大眾對這個風華已去的老街僅存印象。活動分別以URS44、URS127、URS155強化以上新價值,並藉由URS27W作為大稻埕URS之起始點,推廣並連結各別URS基地與大稻埕的歷史人文景點。   展覽以小型URS展來強調個別URS的各自經營理念並藉由大稻埕傳統產業主題活動去連結各基地。計劃於活動期間呈現四大主題分別為米、中藥材、茶及布(創意文化),前三者代表大稻埕發跡過程中不可忽視的產業,後者則呼應URS都市再生基地想替大稻埕創造的新定位。URS邀請民眾一起來漫賞大稻埕,細細品味被遺忘的街區風貌與文化,藉由整合舉辦的活動回顧來吸引普羅大眾,進而給予民眾大稻埕正在蛻變的訊息。 參與人員 楊濱維、吳姿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