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街外之道Beyond the Street 道,是人的足跡遍踏出的一條道路;是生活的道理與方法;是開闢城市的某種可能,走向新的方向。街外之道,正是講述街道上的思想,也許是變遷中逐漸遺失的常民生活與情感;都市發展與治理之下的痕跡;抑或是回應社會現狀觀念的種種議題行動,反映著人們心中理想城市的想像藍圖,同時也牽動著城市的未來動向。   城市發展因著人們的流動而開始有了意義,回顧故有的實體街道空間,以過去的歷史、文化積累為根,融合未來設計、科技角度的創新想像,建構臺北城市脈絡的立體維度,重新梳理、紀錄臺北的前世今生。   延續2018年,出走城市引領人們步出家門,探索與你我息息相關的生活空間,從了解城市中各項步行議題與問題開始,由淺至深地切入激起思考的碰撞、交流。今年度以「街外之道」為題,更深入探討城市空間如何被理解、檢視,再進化,揭露街道的故事與各項步行議題,引動市民轉化被動為主動的參與行動,凝聚城市想像與價值觀。   一座人人都能親近的城市,需要城市裡不同角色的參與,持續思考、改進。台北村落之聲在2019年繼續關注城市再生的想像行動,梳理台北城市的脈絡,並發掘空間中各式各樣實驗性發展。   街外之道,還有多少種無限的可能?在變動的城市裡不斷摸索,以開闊的視野看見各種不同層次、更立體、深入的台北內在,走出屬於現代人與城市共同生活的下一步。 [vc_row][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王秀儒、鄭真慧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相關連結 街道進化.小巷變身 [/vc_column] [vc_column width='1/3'] [/vc_column] [/vc_row] ...

走路是一件隨時隨地都能發起的行動,無須特別技巧、也無特別花費。走路使我們能夠慢下來,步出家門不是只有追求點對點之間最快速的移動,在車上對街頭風景匆匆一瞥,而是深入體會居住生活的現場,關心我們的環境,重新檢視城市。 年度主題「街外之道」意指在我們印象中街道樣貌之外的可能性,我們試圖為走路添加一些小樂趣,透過科技,將道路、走路等相關議題,與街道上俯拾即是的符號標誌等結合,當我們走在路上,再看到這些符號時,將被賦予新的意涵。   關於街道上的議題: .出門就是遊戲場!— 街道遊戲場 .如果城市有一條河 — 城市水道重現 .好好走路 — 人行環境改善 運用簡易AR技術,利用個人手機,偵測全台北市道路上常見的符號標誌,如「慢」、「腳踏車」等……,連結上述議題,創造簡易擴增實境效果,讓使用者走在街上時能即時且親身感受到議題與街道的關係,同時利用社群特性傳播,達到擴散目的。     ...

臺北市政府透過一種遊戲機制, 邀請眾多玩家提供各自資源, 在有限的土地內,創造最大的共享利益, 協力打造活力再生的老臺北。     臺北市政府建立一個機制流程(平台),以增進公共利益為前提, 主動劃定公辦都市更新範圍,藉由政府與私部門協力合作,期盼能帶動地區轉型、復甦城市機能,更透過綿密的城市交通網絡建設,增進產業活動、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此種複合都市再生的戰略重新思考「都市更新」,因應潛力地區特性及發展需求,規劃容積獎勵可回饋之特定公益設施,引入各界共同協力投入資源,突破以往單點建物重建的發展侷限,實質提升臺北市的居住生活品質與產業生態。 本書彙整了公辦都更階段成果,將各個公辦都更之案例重新分類解析,深入淺出介紹都更基本知識,邀請專家學者撰寫深度觀點文章,搭配豐富視覺化圖解,幫助一般大眾能理解看似複雜的都更背後的秘密,增進市民對城市議題的關注。並以多元面向切入臺北市公辦都更,維持未來都市再生之發展可能。 參與人員 總監 | 蔡明穎 執行主編 | 謝昀軒 江世彥 美術設計 | 牛子齊 封面設計 | 鄭真慧 ...

出走城市Escape into City 「出走」是一種移動,代表城市中的人們開始行動,出發尋找對於生活空間的共同想像。以步行的視角細膩走讀不同的街道、街區、建築進而交織成區域之間獨有的都市紋理。科技蓬勃發展的現在,講求快速方便至上的價值觀雖然能改善城市系統、擁有更好的硬體建設,然而城市的內容終究仍關乎人在其中如何流動、如何生活、如何與空間對話。而擁有公共力量的政府在其中如何扮演一個推動者的角色,利用專業決策與執行幫助居民勾勒出對與生活的願景? 步出家門,探索城事 本年度出走城市將分為三大面相專題: 「我們的街,我們的生活」將持續觀察街道的發展,透過挖掘人民共有的生活空間,引領大家步出家門,將人帶回街上,更仔細地感受台北的城市魅力;「步行空間的想像拼圖」開始以行走的觀點透過多面向的議題了解街道,激發人民對於城市空間的想像;並藉由操作街道尺度的實驗機制,讓一般人擴大對街道的未來想像;「街道事件簿」聚焦在城市中的軟性事件,收錄各式活躍於街道上的城市行動,藉由人與街的交流豐富城市的價值,給予彼此共榮的養分。   城市議題推廣行動 由「出走」主軸延伸,本年度村落之聲推出「找到台北城市散步主題徵件」、「我的小街廓」、「迷走巷弄」、「地圖自造」等升級行動計畫,串聯步行、街道及城市生活,由淺入深探討台北城的各式議題。 參與人員 王秀儒、鄭真慧 ...

建築師=蓋房子、造橋鋪路? 地震後房子倒塌,社會大眾急於糾出所謂的殺人兇手,建築師成了責難的對象;抑或是,公共工程圖利特定廠商,建築師一不小心又吃上官司。這些年,出現了一些建築師的負面新聞,建築師似乎變成了一個高風險的職業,但事情只是如新聞報導嗎? 受新北市建築師公會之託,我們試圖為建築師發聲,希望民眾認識建築師這個職業所代表的意義,所背負的責任,對自己的期許,以積極的心態面對這些紛擾,希望藉由了解溝通化解不理性的謾罵,共同合作取代互相指責。...

聚落城市 Joint-Community City 在實體與虛擬交織的時代裡,我們怎麼重新思考聚落? 隨著時代演變,台北城市自1980 年代開始計畫性地向東拓展,建設不少充滿巨大消費能量的現代化商業空間。1990 年代,城市區域積極更新,強烈衝擊老舊街坊原有的社區地景、巷弄傳統產業與鄰里生活關係。這波全球化浪潮底下的城市變革,終究捲起在地反動。1999 年,活化老舊街區重登台北發展指標,政府資源陸續投入,醞釀多時的社區營造草根能量在生活場域慢慢發酵;2010 年,URS(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都市再生前進基地實驗計畫啟動,以都市針灸概念,將城市中的閒置空間、場域開放讓創意行動社群進駐經營,預期孵化新型態社區空間,同年,台北村落之聲在網路的世界展開號召,與城市平行,以台北為電台定位基地,同步向全球其他城市發聲。從此,台北聚落整體連動,而城市再生的想像也邁向未知卻充滿開創性的發展。 網路世界資訊爆炸又不斷分化的過程中,城市行動的能量匯聚、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係,在實體和虛擬空間的疆界變得越趨模糊。當網路發展把距離化整為零,從前全球規模化大量複製品牌徽章所帶來的參與和認同,現今已無法掌控地球村民的集體意識。2008 年,金融海嘯喚醒各國民主力量捲土崛起,更多生活遭受大自然氣候變遷災難的地方人民,別無選擇離開資訊溫層的保護網,踏出家園、走上街頭,爾後安身再次重回社區場域。真實世界裡,「群」的概念正在重新組成,透過能量匯聚引發更多元思考,即使是異質的微型能量也嘗試交流而彼此吸引、包容卻更細膩刻化城市無可替代的特殊性。演進至今,台北村落之聲嘗試回到人、組織、地方、生活圈發展尺度,探討聚落城市過去如何發生,以及當代聚落出現的更多種可能。 [vc_row][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謝昀軒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相關連結 草地白日夢 台北村落之聲 Village Taiei[/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vc_column][/vc_row] ...

轉譯與再創 Translation and Re-creation 建築本體包容了事件與空間,並填充於城市之中。 建築師是空間製造與社會動能的媒介者,重構了人類行為在於無形的空間之中,同時也轉譯了沉重的硬體建設為人們生活之中的片段時刻與精神感知。作為一個現今建築師同時有著社會與公共責任,及使用方式的重新再定義,因此設計不再只是圖紙上與建築工地現場,更多的工作在於能以自己語彙與行動道出需求者隱而不見的內在需求,並體察周遭環境知識與習性前提下,轉譯外來論述之刺激,形成建築本體內「反身性」對應社會改造論述之機制,於是進而成為作品或是計畫與事件。 於是建築不再是名詞,而成為了一種行動。 第十五屆得獎建築師相較前屆在社會角色及建築職業專長上呈現較大的差異性;因此本次為主題「再-定位」,談論建築師之於社會環境,及建築師本身角色;視覺上利用磁場的概念表現「再-定位」的動態行為,如世間萬物之隱形秩序的磁場般,重新定義自身,也重新找尋在混沌環境中的方向。 參與人員 執行主編 | 蔡明穎 美術設計 | KAKA Lin 鄭真慧 ...

本年度村落之聲推出「社區影展」、「1000個城市快拍」、「台北城市散步」、「住得起的社會住宅」、「你我都可參與的城市改造」共五項升級行動計畫,回應2016台北設計之都、公辦都更議題、參與式預算,呈現多元觀點對照,擴大市民對城市議題更具深度與廣度的關注、理解、討論、省思 。...

2015「台北村落之聲」年度主題「Endless Network 生生不息的網絡連結」持續推動「都市再生運作平臺」角色,建立都市再生網絡中資源的共享與串聯,以「了解城市議題與問題」、「刺激都市人主動面對生活環境現狀」、「公共生活的具體實踐」為主要目標。 延續2014年,都市中居住生活與玩樂的人們, LIVE(居住).WORK(工作).PLAY(享樂),是台北常民生活裡最重要且簡單不過的事,居住問題聰明的解決,而讓台北成為能夠吸引多元人才留下的「安.居.樂.業」理想城市。住宅,可說是現今城市發展的基礎建設之一,除了需要政府的魄力來執行外,也需要全民的認知與共識,來共同面對的嚴肅課題。 而隨著永續城市的討論,都市裡的可食地景如何逐漸成為具文化與生態資源的城市生活場域?重新審思便利與效率,情感的根性,土地、自然與城市的關係及永續趨勢,來重新定義什麼是好城市?誰來活出好城市?城市是眾人生活交會的集結點,在既成規劃結構下城市不斷地生長與演變中,從“綠”及“食”來演繹城市不同角度的視景。 最後,還是回歸到都市更新過程中,藉老街區擾動,創造新活力,新舊勢力衝突仍在,該如何融合?除此之外,又該如何從城市的底層出發,創造更多元化的族群討論,發展出一共融 (inclusive)的平台?城市的再生,是在舊有框架改造?是完整保存?或是有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可以提出更多世界各的由人民自發的城市再生方式。   年度議題行動——考古新舊.台北散策 透過實際散步,重新考古台北城市新舊交會之處。雖然台北城的歷史十分年輕,然而文化的底蘊是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積累,人與當地環境的互動關係,我們也正在“創造歷史”累積著整個城市的內涵,文化多樣的台北城值得每個人細細品味。 延續“找到台北城市散步”網站為基礎,重新規劃四個不同主題的散步考古路線,針對台北市幾個老舊街區,結合懶人包概念,企劃一條生活日常的散步路線。由達人帶領,親身體驗城事,小至柴米油鹽,吃喝玩樂,大到歷史發展脈絡,一探究竟惟有在地人才知道的好康。 [vc_row][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楊濱維、謝昀軒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相關連結 考古新舊.台北散策 台北村落之聲 Village Taipei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 [/vc_column][/vc_r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