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修澤蘭(1925-2016) 修建築師為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自1956年起開業,成立澤羣建築師事務所,在台灣戰後經濟不佳、公私建築環境資源不足的情形下,修建築師完成了幾項具時代指標意義的公共建築工程,社會知名度逐漸增高。相較於同期其他建築師,修澤蘭扮演了多元社會角色,從大學畢業剛來台灣,即任職於鐵路局工程師,參與多座台灣鐵道相關建築;另也因身為虔誠基督教徒,在忙碌的工作中參與多項教會工作及受邀宗教建築的建築設計。在此同時,因時代更迭教育的普遍,校園建築成為首重之建設,於是修建築師也陸續開啟了一連串大量的教師會館、活動中心與學校建築的規劃設計之旅;成為台灣當時學校建築重要的建築師之一,有台灣第一女建築師之稱。 自1956年澤群建築師事務所開業至今已超過半個世紀,其集中於1956年至1975年,約20年間,修建築師大量的校園建築規劃設計,遍布了台灣城市及鄉鎮,從托兒所、小學、中學、大學,在在孕育了許多莘莘學子。修澤蘭對建築的想像,充滿實驗性與個人風格,其作品大膽不失風趣,同時也關注使用者的需求,並挹注其思想於作品之中。   關於行動學校 隨著修澤蘭的移動木箱,開啟一段尋找台灣60-80年代的奇幻學校建築之旅。隨著打開這個不平凡的行李箱,伴著我們的夢想,一邊走讀這段台灣學校建築的歷史,邊走邊看,再透過收集與交流的方式,把這些記憶再次收回箱中,隨著行動學校的互動展間,共同成長 移動展間其概念主要來自於多層次的行李箱,大小約為100x100x180cm的立體方盒,放置於直徑200cm的圓形地毯上;展開後為一人字形的開放展間,將空間均分為三種不同情境的觀看與使用場域,讓觀者能隨意瀏覽與操作的體驗空間。 這個行動展間,從修澤蘭的生平與作品特色出發,主要分為3個部分,各自陳列於每個ㄑ字型的空間內。第一個部分「修澤蘭的行動學校」,羅列修澤蘭建築師的基本介紹與作品年表。第二個部分「修澤蘭的作品」,透過畫報方式,把修建築師從1954-1984年間的學校建築作品重新編排,以圖文方式呈現;另外整理了幾種修澤蘭建築中常用的色彩,做成色票,讓大家觀賞。第三個部分「修澤蘭的書桌」,這裡所呈現的並非修建築師真實的書桌樣貌,而是透過幾種工作的物件以及生活物品的擺設,呈現一位建築師的工作與生活的日常樣貌。 特別感謝修澤蘭建築師家人協助。   [vc_row][vc_column width='1/3']贊助單位 程欲明張非武學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 [/vc_column][vc_column width='1/3']巡迴校園 景美女中 中山女中 臺中女中 虎尾高中 嘉義女中 北一女中 [/vc_column] [vc_column width='1/3']參與人員 方思文.林旦華.鄭真慧 [/vc_column] [/vc_row] ...

臺北市政府透過一種遊戲機制, 邀請眾多玩家提供各自資源, 在有限的土地內,創造最大的共享利益, 協力打造活力再生的老臺北。     臺北市政府建立一個機制流程(平台),以增進公共利益為前提, 主動劃定公辦都市更新範圍,藉由政府與私部門協力合作,期盼能帶動地區轉型、復甦城市機能,更透過綿密的城市交通網絡建設,增進產業活動、改善居住生活環境。此種複合都市再生的戰略重新思考「都市更新」,因應潛力地區特性及發展需求,規劃容積獎勵可回饋之特定公益設施,引入各界共同協力投入資源,突破以往單點建物重建的發展侷限,實質提升臺北市的居住生活品質與產業生態。 本書彙整了公辦都更階段成果,將各個公辦都更之案例重新分類解析,深入淺出介紹都更基本知識,邀請專家學者撰寫深度觀點文章,搭配豐富視覺化圖解,幫助一般大眾能理解看似複雜的都更背後的秘密,增進市民對城市議題的關注。並以多元面向切入臺北市公辦都更,維持未來都市再生之發展可能。 參與人員 總監 | 蔡明穎 執行主編 | 謝昀軒 江世彥 美術設計 | 牛子齊 封面設計 | 鄭真慧 ...

上個世代,以空間資本及商業考量為主的開發模式中,作為生活場域的街道伴隨著生活感逐漸被侵吞消失,被商業及汽車取代,伴隨消失的,還有凝聚不易的公共意識與文化記憶。 另一方面,諸多公有設施的衰敗閒置,主要原因之一實為「地域性空間結構的改變」,包括人口結構的轉變,鄰里關係的消失,以及公共空間缺乏促成地區自發性活動的實質內涵,公共服務偏向特定產業導向或觀光化,而減弱了當地居民/使用者對公共設施的生活認同及主動參與。 因此,本提案從城市中取樣,以中山區內街廓為例,尋找具有數個閒置公有空間的場域,透過對整體場域的分析了解現有公共空間的資源,策略性針對各空間重新定義與整合,逐漸形塑原有街道生活,並就此作為重新凝聚公共意識的驅力。   《都市客廳計畫》 本計畫為提案的公共參與計畫以及公共空間介入的實驗。透過建立臨時性的裝置,誘發在地的使用,並破除一般人對於空間功能上有所限制的既定想法,如同家的概念推展到城市的公共場所,城市任何角落都可以是客廳,既有的城市脈絡下,尋找可能發生故事的角落。  ...